取消
清空记录
历史记录
清空记录
历史记录
记者 | 林子人
编辑 | 黄月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中国,这是一句连三岁小儿都会诵背的诗,然而“珍惜食物、拒绝浪费”的朴素理念在当下商业社会正在遭遇质疑。
日前,微博网友@小椅子Zoe发文讲述了她和母亲在盒马鲜生的经历:晚上9点30分,她们亲眼目睹了店员大规模丢弃食物的场面——“餐盒精美的新鲜饭菜、海鲜、甜品、饮料、点心,一批批从货架上撤下,丢到小推车里拉走扔掉。我们一边买,她们一边扔剩余的。”店员告诉她们,超时的食物必须丢弃,既不能卖给顾客,也不能由店员自己带走,这是公司规定不能违反。“我这些年在纽约经常看到面包房在关门前一排排货架地扔掉新鲜面包,已经体会过这样的心碎了。我妈是第一次遇到,感觉世界观都被颠覆了,”她在微博中写道。
这篇帖子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在许多人批评浪费、呼吁更妥善地处理临期食物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颇为响亮的声音,即这种浪费是合理的,批评者是不懂经济学的“圣母”,“确实以一般人的逻辑无法理解,有的牛奶必须倒进河里的理由。”在上一代中国人仍然保有粮食短缺的身体记忆和心理创伤的同时,物质丰沛时代造就了新一代的“经济理性人”高呼浪费合理,这种反差着实令人震惊。
城市中产可以悠哉地在超市里自由选购食物、为超市丢弃临期食物造成的成本轻松买单,可我们不应忽视的是,许多人仍在忍饥挨饿。阿根廷作家兼记者马丁·卡帕罗斯(Martín Caparrós)在纪实作品《饥饿》一书中指出,此时此刻,全球有9亿人正因缺乏工作机会、没有薪水而忍饥挨饿;平均每5秒钟,就有一人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死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饥饿的威胁始终在暗中窥伺:2008年美国有2800万人领取救济粮,这一数字到了2012年上升至4600万。
卡帕罗斯在此前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表示,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绿色革命”和其他技术进步以来,人类第一次有能力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吃上饭,因此饥饿不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可惜的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假装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而减少食物浪费除了能够帮助解决分配不均的社会问题以外,也有助于解决资源浪费造成的环境问题。
超市倒掉临期食物真的是现行制度之下的无解难题吗?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私营部门、个人等利益相关方是否有变革的决心和措施,一些改变正在发生。
垃圾还是剩余:我们为什么会浪费食物?世界上生产食物总量的一半都没有人吃——这是英国机械工程师学院(IMechE)在2013年1月发布的一篇报告中得出的结论。卡帕罗斯援引了这篇报告指出:“我们每年生产大约40亿吨粮食,然而因为收割、储存和运输中的一些弊端,以及销售与消费中的浪费,估计约30%-50%的食物,大约12亿-20亿吨,没能到达人类的胃里。这个数字甚至没有反映出生产这些最终成为垃圾的粮食,其过程中浪费的土地、能源、化肥和水。”
食物浪费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报告指出中国每年的大米损失比例高达45%,在发达国家情况则更为严重。上述报告发现,发达国家消费者大约会扔掉所购得食物的30%-50%。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最富裕的20个国家的居民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约为2.2亿吨,相当于整个黑非洲(指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粮食总产量。